復旦大學中文系楊乃喬教授作了一場題為“比較詩學的翻譯與譯者的操控--兼論21世紀后孔子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在職研究生學術講座。楊乃喬教授以比較詩學為主題,以“操控”這個獨特的視角入手,探討了比較詩學的內涵、研究發(fā)展現狀、發(fā)展趨勢及后孔子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比較詩學的貢獻及作用等問題。
楊乃喬,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去香港、美國、日本、新西蘭、臺灣等高校講學與訪學。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臺灣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
楊教授在講座伊始,就對“比較詩學”給出了一個清晰明了的定義。他將其定義為“文學及其理論研究的國際化”,即以國際化的視野,而非原教旨主義等狹隘的觀念,研究各民族、各地區(qū)文化的匯通性。隨后,楊教授以大衛(wèi)•達姆羅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學?》中對世界文學的定義,進一步闡釋了“比較詩學”的深刻內涵。更通過詳細解析《比較詩學讀本》西方卷與中文卷的結構,從側面證明了比較詩學的譯者們以自己的翻譯行為推動了詩學的跨語境交際與融合。
在論述了“比較詩學”的內涵后,楊教授以上面提到的《比較詩學讀本》(西方卷)(中國卷)收錄的文章為例,通過詳盡闡述部分文章的主旨內容、歷史意義及歷史影響,具體分析了譯者如何利用國際化視野,用自我的視域解構重建他者的文化視域。
楊教授還以陳世驤用英文書寫的《中國詩學與禪學》為對象,證明了譯者通過將這篇英文文本翻譯成中文,實現了“二次翻譯”。借此,楊教授細致討論了“二次翻譯”的機制及意義。在此同時,他指出,“二次翻譯”可能帶來誤解和扭曲等問題。楊乃喬教授認為,“比較詩學”是在中外史學理論之間所生成的第三種詩學。他還以“圣經”為例,生動詳盡地解析了操控在翻譯中的作用和影響,從而使在場學生對本次演講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