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學在職研究生招生網(wǎng)
暨南大學教授凌津奇教授應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邀請,為外國語學院作了題為“作家與批評家之間的關系”的講座。暨南大學外國語雪雁部分青年教師、以及外國語學院研究生聆聽了此次講座。凌津奇教授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語系教授、亞裔美國研究系主任。
凌津奇教授目前是中國暨南大學外語學院的客座教授。凌教授還擔任牛津大學出版社、加州大學出版社、華盛頓大學出版社(西雅圖),以及學術期刊MELUS、Comparative Literature、Concentric、American Quarterly等著名美國和國際研究出版單位的特約評審專家。他研究領域包括一戰(zhàn)后的美國文學、美國研究、亞裔美國文學、文學理論、離散研究與跨國研究,曾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文化研究所的科研獎、亞裔美國研究系的杰出研究生教學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文學院每年僅有一人入選的“院長馬歇爾獎”。凌教授的代表性著作為《敘述民族主義:亞裔美國文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與形式》(1998),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首次將文學的形式問題擺上亞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日程,已經(jīng)成為亞裔美國文學研究中的經(jīng)典著作,于200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翻譯出版。
凌教授開門見山,首先向在職研究生師生們介紹了“有機藝術”的概念。凌教授以達芬奇為例子,認為達芬奇的才智涉及方方面面,他的生活實踐能夠融合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理念,能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生存技巧融為一體,成為“有機藝術”的代表和化身。因此,“有機藝術”即指:藝術形式與藝術內(nèi)容,藝術理念與藝術實踐的完美統(tǒng)一,強調(diào)作家至高無上上的地位,認為作家的意識是藝術靈感的源泉,同時,藝術創(chuàng)作的價值也只有通過它否能體現(xiàn)有機藝術的理念而得到確認或否定。
接著凌教授分析盧卡奇的文學“物化”理論,并指出:所有既定的文學形式中都潛藏著被壓抑的矛盾和不均等的關系。因此解讀不能僅僅停留于文本的細讀。細讀只是一種學習文學的常規(guī)手段,解讀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對文學敘事形式表象的分析,找到形式上不完美的意識形態(tài)接縫,然后通過對這些意識形態(tài)接縫的深入探究和分析,使被形式壓抑、變得不完整和發(fā)生扭曲的社會內(nèi)容得到復原。
最后,凌教授闡述了“有機文學”與作家和批評家之關系,認為“有機文學”與現(xiàn)代主義文學理念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對作家與批評家之間的關系有著如下影響:(1)在“有機文學”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下,作家與評論家之間的分工并不明確。他們之間不論是合作還是存在歧義,目的都是為了從不同角度闡發(fā)文學與社會的從屬關系,或者是人與社會之間最終能夠達到調(diào)和的那種理想境界。(2)在后“有機文學”的語境下,文學評論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智性投入,評論家再也沒有義務充當作家的“伴娘”。不僅如此,批評家認為,作家總是自相矛盾的:他們的作品從來不能成就他們在作品之外宣稱要達到的目標;他們在作品之外的宣示也經(jīng)常顯得有些言不由衷。在后“有機文學”時代,批評家總是與作家保持一定距離,他們不僅詮釋作家,而且在詮釋過程中說出作家沒有說出的文本意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wǎng)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wǎng)絡班即網(wǎng)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
換一換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