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招生網
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成立大會曁“比較法:中國與世界”研討會在北京融金國際酒店八層宴會廳隆重召開。會議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先生比較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一職,并聘任中國政法大學潘漢典教授、臺灣大學王澤鑒教授、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檢察院檢察長何超明為學院研究顧問。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先生、陳光中先生、張晉藩先生、李德順先生,臺灣大學王澤鑒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潘漢典教授,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秘書長張少瑜出席成立大會。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教授、校長黃進教授、副校長張保生教授、比較法學研究院院長米健教授以及全校各院部領導和100多名在職研究生代表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由張保生教授主持。
首先,石亞軍代表校黨委向比較法學研究院成立表示祝賀,也向理論界、實務界各位領導、學者的蒞臨參加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他指出,比較法學研究院的成立不僅僅是全校師生間的一件大事,更是在中國法學發(fā)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今年年初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后,學校對定位進行調整,即建立開放式、國際化、多科性、創(chuàng)新型法科名校,結合這一目標,石亞軍指出,原有的比較法研究所、中德法學研究所、中美法學研究所、歐盟法研究中心等四大機構整合成為現比較法學研究院,正是重要的整改措施之一。他希望,新成立的比較法學研究院能建成一個在國內外顯示度很高的比較法學學科體系和一支代表我國比較法學研究水平的教師隊伍,推出在國內外理論界、實務界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在原有教學研究平臺上,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院?蒲袡C構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培養(yǎng)“有朝氣、有人氣、有正氣”的比較法學人才。
作為比較法學研究院首任院長,米健教授對于學校多年來在比較法學學科領域的的投入以及兩代學者和幾屆校領導班子的長期努力工作表示由衷的感懷。他指出,在世界越來越小、中國迅速崛起的今天,比較法學已成為人民、民族、國家、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促進世界共同進步與和平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學院會通過努力工作和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來證明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不僅是中國“唯一的”,而且是“優(yōu)秀的”,更是“光榮的”比較法學院。
最后,黃進校長代表校領導班子再次向比較法學研究院提出殷切期望。學院要進一步加強二級學科的建設,在已搭建的國內最好的比較法學科平臺上,打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比較法學師資隊伍,拓展跨法系跨國家跨地區(qū)跨學科的比較法學研究新領域,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比較法學人才,達到較高的學術研究水平,讓該院成為我校甚而中國比較法學界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成立大會后,由中國政法大學廉希圣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顧敏康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龍衛(wèi)球教授主持,到場的各位學界同仁以“比較法:中國與世界”為主題召開了研討會。
此次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據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檢察院、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制日報、檢察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京華時報等二十多家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紛紛趕到此次活動現場,共同見證這一盛事。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臺灣政治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單位及個人分別發(fā)來賀電和送來花籃。
回顧中國比較法學發(fā)展史,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的成立是在多方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資源后,搭建起的學術培養(yǎng)研究平臺,它不僅標志著中國比較法學研究逐步走向成熟,更預示了該學科的發(fā)展將展開更加美麗的畫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
換一換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