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歷史系彭剛教授作了一場題為“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的在職研究生講座。人文學院在專門史、倫理學、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等學術領域聚集了一批國內(nèi)外著名專家學者,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學特色和學術優(yōu)勢。講座的主要內(nèi)容是:
彭剛教授的演講主要分為四部分,即記憶的轉向、歷史與記憶的糾葛、歷史記憶與歷史真理和歷史記憶與歷史正義。
在“記憶的轉向”一節(jié)中,彭教授首先界定了歷史和記憶的含義,指出現(xiàn)在的歷史記憶開始逐步將民間史、大眾史、口述史等納入進來,此即所謂的記憶轉向。接著他分析了記憶轉向的四個肇因:即宏大敘事的解體;認同不定則記憶升值的定理;“沒有歷史的人民”的最自然不過的話語形式;現(xiàn)代性創(chuàng)傷的遲到反應。
在第二部分中,彭剛教授主要列舉了學界中對于歷史和記憶關系認識的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歷史就是記憶,二者是等同的;二是認為歷史與記憶是對立的。而彭剛老師認為歷史與記憶的關聯(lián)既有相關也有相異之處,不能一概而論。相關之處在于二者皆涉及時間體驗,史料與記憶在內(nèi)容上存在關聯(lián)。而相異之處則在于歷史與記憶對可核實證據(jù)的依賴并不相同,記憶并不總是可靠的。
對于歷史記憶與歷史真理的認識,彭教授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記憶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以口述史學為例指出了有時口述資料所反映的并不是歷史原貌,口述史實踐中不可避免存在許多偏離真實的事情,記憶存在“遺存”和“重構”兩種形式,需要歷史學在職研究生在研究時特別注意。最后,當談到歷史記憶與歷史正義關系時,彭教授引用了諸如歷史上的大屠殺等事件,指出我們對歷史記憶使用時一定要適度,避免濫用,這樣既是為了保證歷史研究的客觀性,也是為了保證歷史的正義性。
彭剛教授現(xiàn)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精神、自由與歷史:克羅齊歷史哲學研究》、A Critical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合著)等,譯有《自然權利與歷史》、《德國的歷史觀》、《新史學:自白與對話》等。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史學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wǎng)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wǎng)絡班即網(wǎng)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