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音樂學院在職研究生招生網
        西安音樂學院在職研究生招生網
    西安音樂學院邀請到劉小龍副教授到音樂系講學。劉小龍副教授的講座從一幀照片談起。照片中的畫面是在維也納附近海利根施塔特新開辦的貝多芬紀念館。200多年前的1802年夏季,深受耳聾癥困擾的貝多芬正是在此處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講座人從細膩描述海利根施塔特小鎮(zhèn)如詩如畫的田園丘陵風光開始,向聽眾娓娓道來貝多芬遺囑中呈現出的內心世界的掙扎,及其書信文字中流露出的對交響曲創(chuàng)作中“標題性”與純器樂選擇之間的心理矛盾,對《田園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語境進行了充分鋪墊。
講座第一階段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由講座人引領聽眾細致入微地觀察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的主題特性及旋律組織特征,并對木管樂器隱含的象征意義、和聲節(jié)奏的從容推衍、音樂發(fā)展的非常態(tài)多次重復與聲部疊加、力度遞增手法的多次運用等創(chuàng)作細節(jié)進行引人入勝地解讀,進而引出對“貝多芬何以要寫這個作品?”以及“《田園交響曲》何以如此不同?”的追問。在探索這部氣象萬千的交響曲時,那個我們熟悉的、充滿了不同凡響的英雄氣質、不斷地與自身殘疾和周遭世界搏斗抗爭的貝多芬形象似乎逐漸隱去了,人們津津樂道的“二元對立”的奏鳴曲形式思維似乎也被這部作品在主題發(fā)展上一以貫之的特殊審美取向給淡化消解了。此時此刻,另一個內心世界平和舒展、心理氣象恢弘闊大的貝多芬顯現了出來,而這個貝多芬與那個同時創(chuàng)作出充滿斗爭精神與戲劇力量的《命運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者正是同一個貝多芬。
講座的下半段,劉小龍副教授從展玩中國山水長卷所特有的時間感與音樂性起步,將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的山水造境、人物布局、濃淡設色、氣象格局與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中山、水、人的意象進行了層層溝通,對中國山水畫理論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及其推崇的“氣韻”美學一一道來。他認為,貝多芬對田園的摯愛和渴求同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田園觀念不謀而合。他們雖身處不同的時代與文化傳統(tǒng)當中,卻皆因各自特殊的人生際遇而寄情山水、將身心托付于田園,并在或實或虛的“歸隱”歷程中發(fā)現理想的家園,追求精神的超越。貝多芬《F大調“田園”交響曲》(op.68)“描繪”的田園意境、展現的音畫特征,及其用音樂構建而成的非同尋常的包容、宏闊、自省而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或可對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回歸久違的田園傳統(tǒng)有所啟示與激勵,對每一個仍掙扎于現代性與碎片化生存環(huán)境中的不安靈魂給予深深的慰藉。
整場講座綿延兩小時有余。劉小龍副教授將自己探訪維也納貝多芬生活世界的親歷見聞與其數年來扎實綿密的《田園交響曲》手稿研究融入到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課題中,令聽者獲益良多。而作為聽眾的我,亦同時深深有感于學術探索的迷人之處正在于其永無止境的漫漫遠道、上下求索……
音樂學系副主任曾金壽教授、西方音樂教研室主任崔兵副教授、教師祁宜婷、孫熠、音樂教育學院理論教研室王青老師以及部分在職研究生和音樂學系師生聆聽了本場講座。講座結束后,劉小龍副教授與部分教師和年輕學子就相關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研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 換一換
換一換
	
 換一換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