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大學在職研究生招生網(wǎng)
7月2日,第十五屆中國傳播學大會暨中國傳播學40周年紀念大會在蘇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愛丁堡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海內(nèi)外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混合方式參會。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我校黨委副書記鄧敏,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寧正法、執(zhí)行院長陳龍等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寧正法主持。

本次大會以“中國傳播學40年再出發(fā):新時代與人類共同價值”為主題,由中國傳播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蘇州大學傳媒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主辦,設有兩場主題發(fā)言以及圓桌論壇、研究生論壇、國際論壇等20個分論壇,以線上線下方式參會者300余人,22人參與主題發(fā)言,聽眾達數(shù)千人次。
鄧敏向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人類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交融也更加頻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今天,第十五屆中國傳播學大會暨中國傳播學40周年紀念大會正式開幕,與會的專家學者將共同圍繞“中國傳播學40年再出發(fā):新時代與人類共同價值”這一主題開展學術研討,這是一個共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學術交流的平臺,這是一項推動中國傳播學研究再上新臺階的有力舉措。
胡正榮在致辭中指出,今年的大會有著特殊的意義:第一層意義是從1982年舉行第一次傳播學研討會到今年,恰是傳播學進入中國的四十周年;第二層意義是在迎接后疫情時代和后全球化時代的同時,傳播學將迎來再出發(fā)的全面新時代。
面向未來,中國傳播學該往何處去?如何聚焦中國傳播學現(xiàn)狀,推進傳播學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大會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的關注焦點,尹韻公、陳力丹、陳剛、陳昌鳳、楊國斌、張濤甫、明安香、唐潤華、隋巖、董天策、喻國明、陳龍等專家依次作了主題演講。下午,八個教師分論壇和四個研究生論壇在線上、線下會場同步進行。晚上,國際學者論壇在云端展開。
7月3日,中國傳播學4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從傳播學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認為中國傳播學需要關注真現(xiàn)象、研究真問題、解釋真原理、發(fā)現(xiàn)真規(guī)律,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的學科體系,作出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學術貢獻。紀念大會由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播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曾慶香主持。
在主題發(fā)言和圓桌論壇環(huán)節(jié),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的院長、教授,就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書寫本國傳播學研究的新圖景,給出了富于創(chuàng)見的答案。浙江大學吳飛教授、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以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式聯(lián)袂主持了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卜衛(wèi)、韋路、劉衛(wèi)東、關世杰、邱林川、張國良、吳信訓、杜駿飛、趙月枝、巢乃鵬等專家學者分別發(fā)言。隨后舉辦了圓桌論壇和優(yōu)秀論文作者交流座談會。
本次大會前期采用線上投稿系統(tǒng),至截稿日期共收到論文443篇、小組投稿4組,最終入選的投稿論文共計162篇,最終遴選出30篇優(yōu)秀論文。在閉幕式上,北京大學教授關世杰、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劉衛(wèi)東、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播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曾慶香、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執(zhí)行院長陳龍為線下參會的獲獎作者頒發(fā)了獲獎證書。
本次大會為期兩天,匯聚了各類理論價值高、現(xiàn)實意義強、前沿意識足的觀點。百余位學者就傳播學的未來發(fā)展、媒體大變局下的智能傳播、中國國際傳播研究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就傳播學的學科重構、知識體系建設、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建議。40周年風雨歷程,40周年再次出發(fā),中國傳播學發(fā)展斗志昂揚,永遠在路上!
轉自:蘇州大學新聞網(wǎng)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wǎng)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wǎng)絡班即網(wǎng)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
換一換
換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