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學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阮儀三教授和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居平做了一場關于古建筑保護的對談。兩人合作的《留住鄉(xiāng)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不久前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此書由阮儀三教授口述,居平撰寫,記錄了從1980年代起中國多處古建筑群、古城區(qū)保護背后的故事。該書可以看作是82歲阮儀三的個人傳記和他對古建筑保護的一生思考。本文選自《留住鄉(xiāng)愁:阮儀三護城之路口述實錄》,由作者居平授權澎湃新聞使用。
我入讀同濟大學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后,先后遇見了陳從周、董鑒泓等,當時在建筑規(guī)劃領域有著淵博知識和遠見卓識的教授。通過與良師益友的密切交流,吸取前輩經驗,我漸漸在城市規(guī)劃領域里琢磨出了自己的觀點。
其中,德國學者雷臺爾的保護古城另建新城的城市化建筑規(guī)劃模式,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促使我后來走上古城衛(wèi)士之路的根本原因。
畢業(yè)后,我留在同濟大學給董鑒泓教授當助手,跟隨他考察了中國上百個城市。在進行“中國城市建設史”的課題研究時,為了配合董教授實地調查,我長年在外奔波,搭乘過火車、卡車、毛驢,甚至在偏遠地區(qū)長時間徒步行走,只要有助于課題研究的地區(qū),我都不辭勞苦地去實地考察一番。常常在回到上海時,發(fā)現衣服上都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虱子。
當時的上海徐家匯藏書樓有著將近20萬冊的全國各地的縣志,我常常在面包和開水的陪伴下,閉門苦讀這些覆滿灰塵的著作。也正是在專心致志地完成這個課題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領悟到了古老建筑中所蘊含著的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經過師徒將近20年的努力,《中國城市建設史》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式問世,就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材獎”,而親身經歷了這本書撰寫過程的我,也因此對古城鎮(zhèn)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將其視為終身奮斗的事業(yè)。
你們想想,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無數的文化遺產,尤其到了文明社會更是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這些文化遺產正是我們今天的文明社會賴以生存和進步,是今后發(fā)展的基礎。
歷史文化遺產簡單地理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存在,包括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在有形遺產中的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中,城市遺產主要指古建筑、近現代優(yōu)秀建筑、歷史文化街區(qū)、歷史文化村鎮(zhèn)和歷史文化名城。近二十年來我們高速的經濟發(fā)展,使眾多的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大發(fā)展,在祖國的大地上出現了數百計的新城鎮(zhèn),建造了千千萬萬的房屋,城鎮(zhèn)面貌的變化令世人震驚。就在這急速的發(fā)展和劇烈變化的時刻,許多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存遇到了無情的摧殘和破壞,我們常說的建設性破壞,就是發(fā)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各地城鎮(zhèn)的建設活動中。在這個時期大多數的人們,包括許多的城鎮(zhèn)領導大都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一味地拆舊建新,說起來都是為了建設的需要,都是為了要解決老百姓的居住問題,卻忽視或不懂保護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的意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進入到上世紀末后,有許多遺產地由于保護和整治取得一定的成效,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yè)的興起,使這些遺產地成為重要的旅游景點,有了游客也就帶來了財富。許多地方就熱衷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開發(fā)與利用。在許多地方又由于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而形成了新的開發(fā)性的破壞。
我認為目前中國的城市遺產保護面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人們認識的差距,認為建設是發(fā)展的需要,而保護是消極的,僅是發(fā)展旅游和文化消費的需要。要使人們認識到保護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是和我們國家、民族生存發(fā)展有重大關系,也是建設偉大祖國的重要內容,破壞文化遺產也是不可饒恕的罪惡行為。這要堅持長期的宣傳教育才能達到,才能使文化遺產保護從一種專家和有識之士的呼吁轉化為一種政府和全民的具體行動。
第二是要盡快地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guī)系列,我國在這方面的基礎特別差,目前我國僅有一部《文物法》,而對前面提到的不可移動遺產中的大部分尚無法可依。而歐美、日本等國早在上世紀初已有明確保護歷史建筑的法令。在八十年代國際上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zhèn)與城區(qū)憲章》又稱《華盛頓憲章》,這一國際法規(guī)在總結了多年來各國歷史環(huán)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確立了歷史地段及更大范圍內的歷史城鎮(zhèn)、城區(qū)保護的意義與作用,成為世界各國保護文化遺產共同遵守的準則,同時也標志著城市保護已與城市規(guī)劃和管理緊密地結合,但在我國無論是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以至于專家學者也知之不多。
第三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種有意義的文明行為,是屬于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的理智的公益活動,因此只能是代表公眾利益的政府行為。保護工作實際上是政府依據法規(guī)進行維護公眾利益的行政管理活動,我國在這方面顯得很是薄弱。一方面全國沒有集權的遺產保護管理機構,政出多門,又各自為政。而歐洲各國都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像法國還設有“國家建筑師”制度,有專職的、有良好專業(yè)知識的技術專家型的領導管理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與建設,有專門的高等教育機構培訓這方面的專業(yè)技術人才,保證了文化遺產的科學和完善的保護。而在我國有些地方政府把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的管理設在了一個部門,不言而喻保護就為了旅游的發(fā)展,在這種錯誤理念下,保護是一句空話。文保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各級地方政府既缺少權威機構,也缺少懂行的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而造成了損失也不知道。
第四缺乏必要的保護資金,目前我國在文保方面的經費投入總量太少,與我們作為文明大國的地位和實際需求相差太遠,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也遠遠超過我國。歐美各國十分注意鼓勵財團和私人基金贊助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并通過減免稅收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大量社會資金投入文保事業(yè),而我國只有政府方面渠道的投入,顯得“杯水車薪”。更沒有自發(fā)的民間的資金投入與行動,而造成許多急待修繕的文化遺產,特別是一些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qū)因年久日衰而淪為危險房屋以致坍塌消失。
這些問題雖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報章電臺上多次對破壞遺產事例的曝光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注意。事實上近十多年來已經有許多的同仁們投身于這項重要的事業(yè)之中,因為我們認識到這是有關于如何保護我國的優(yōu)秀城市遺產、如何繼承和發(fā)揚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這是有關振興中華文化、弘揚民族傳統的重大課題。正是由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城市才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存實物和城市記憶,我們從中也得到了許多欣慰和收獲。但是城市遺產保護的任務還很艱巨,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因此,要壯大我們的隊伍,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的參與。我覺得我們要廓清理念,提高素養(yǎng),付諸行動,擴大影響,把保護城市遺產事業(yè)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職研究生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