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電信息工程
浙江大學沈元壤教授:今天講的是光的故事。光,大家都很熟悉,它照亮了我們的世界,讓地球有了溫暖,維持著我們的生命。人跟動物的區(qū)別,就是人會思考,思考得很深,所以一般人就不會簡單滿足于看到光,而是想怎么樣去利用光,這是一個充滿了傳奇的故事。
幾千年前,人們相信眼睛會“放光”
3000多年前,古希臘出現(xiàn)自然哲學,只要你大膽假設,能夠自圓其說,不需要求證就能讓人相信。當時,人們認為世界由四種元素構成,它們分別是:火、空氣、土和水;谶@種認知,以畢達哥拉斯(Pythagorus 582-504 BC)為代表的哲學家們認為,視覺的產(chǎn)生是由于人眼發(fā)射出的火焰遇到了物體,反射得到的。幾何學鼻祖歐幾里得則提出,光一定是走直線的。他在著作《Optica》中闡明了幾何光學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的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光是由微小的顆粒組成,并具有無限大的傳輸速度。
此后,長達十幾個世紀中,包括隨之而來的中世界的歐洲文化 “黑暗時代”(5-14世紀), 光學沒有太多進展。期間,最引人注目的工作來自于一位阿拉伯哲學家與科學家,Ibn Al-Haytham (965-1040 AD)。他提出人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光進入了人眼;光是由一系列微小顆粒構成;光的折射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質(zhì)中傳輸速度不同造成的。他也是實驗科學的先驅(qū)者。他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小孔成像——(通過一個小孔,在孔一側(cè)的物體可以在另一側(cè)的顯示屏上成倒像)。所以他是小孔照相機的發(fā)明者。
從自然哲學到自然科學
文藝復興(1450-1630 AD)的到來終結了黑暗的中世紀。在隨后的兩個世紀(15-16世紀)中,失落的知識被逐漸恢復;而在17世紀,開始有大量的實驗觀測與理論推導,科學就此蓬勃發(fā)展。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再滿足于大膽假設,而是要求必須小心求證。自然哲學開始轉(zhuǎn)移成自然科學。光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前沿學科帶動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開普勒天體運動三定理大家都聽到過、學到過,其實開普勒對光學的貢獻也很大。開普勒提出,我們的眼睛是個凸透鏡,我們看到的景象其實是倒影,而不是原來的景象。他也解釋了為什么會有遠視和近視,但沒有試驗證明。一直等到笛卡爾(Descartes)把牛的眼睛挖出來當成凸透鏡做實驗,才證明了這個假說。
伽利略大家也都聽說過,他向別人學習制作了一臺天文望遠鏡,因此看到了木星有四個衛(wèi)星,這是人類天文學實驗的開始。伽利略提倡科學要依賴于實驗的結果,因此被尊為實驗科學的鼻祖。
之后,在光學的研究上,科學家們通過實驗得出了折射定理。當時,大家認為白光是最純的光,如果白光受了污染就會出現(xiàn)顏色。比如白光經(jīng)過棱鏡會折射出很多顏色。但是白光經(jīng)過小孔或者狹縫的時候,也會看到透射顏色出現(xiàn),這個大家都不能解釋。1676年,羅默(Romer)第一次通過天文觀察測出了光的速度,證明了光的速度是有限的,而不是無窮大。這些都是自然哲學邁向自然科學的起點。(節(jié)選)在職研究生網(wǎng)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wǎng)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wǎng)絡班即網(wǎng)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xiàn),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