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工程
由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yè)首席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執(zhí)行主任、博士生導師麥立強教授領銜的“納米儲能材料與器件”創(chuàng)新團隊,經過近5年的建設和發(fā)展,已成為一支結構合理、創(chuàng)新能力強、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創(chuàng)新型研究團隊。團隊培養(yǎng)研究生30余人,其中包括博士生4人,國外留學生3人,當前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共63人。
團隊老師不僅注重在納米儲能材料與器件領域對新材料、新方法、新機制的探索,還十分重視優(yōu)秀青年學子的培養(yǎng)。如今“納米儲能材料與器件”創(chuàng)新團隊已是桃李滿天下,近20人被推薦到國內外知名學府繼續(xù)深造,且從該團隊走出去的優(yōu)秀學子,在納米儲能材料領域是有口皆碑!凹{米儲能材料與器件”創(chuàng)新團隊已形成了典型的“人才梯隊”效應,這都與團隊一直秉承的“階梯”理念密切相關,即做學生攀登學術前沿之階梯,從興趣培養(yǎng)到能力提升,再到拓寬視野,麥立強教授甘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攀登學術前沿頂峰的平臺與階梯。
研本共建 點燃科研激情
身為人師,麥立強教授以身作則,秉持著“人生在勤,不索何獲”的人生信條,用勤奮、執(zhí)著和對科研的熱愛現身說法,指導學生們進行科研工作。對于本科生的培養(yǎng),他以“研本共建”特色教育為理念,在培養(yǎng)研究生的同時注重挖掘并培養(yǎng)本科生對科研探索興趣,通過“導師制”活動選拔在讀本科生,形成跨年級的人才梯隊培養(yǎng)模式,時時為課題組注入“新鮮血液”,因此涌現出一系列優(yōu)秀“研本共建”典型。
哈佛大學聯培博士生趙云龍便是這樣一個例子,出于對科研的濃厚興趣,他在大一便報名申請加入麥立強教授團隊。在層層的面試選撥后,趙云龍同學最終如愿加入麥立強教授團隊。在麥立強教授帶領的團隊里,趙云龍體驗到了濃厚的科研氛圍。麥立強教授會定期召集實驗室的同學們開展課題組會議,討論問題、指導實驗時,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可以暢所欲言,給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共同討論并進行深入交流。這讓趙云龍有了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也讓他對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有了更強的動力。2011年4月,在麥立強教授的指導下,趙云龍把自己第一個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向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投稿。他充分做好了被“噴”的心理預期,但是審稿人的要求之高,還是讓他受挫不已。麥立強教授鼓勵趙云龍不要泄氣,建議他通過重新分析、補充實驗,加強原實驗的一些不足之處,對審稿人所提的意見進行認真回復。于是,趙云龍就馬上行動起來,不分晝夜連續(xù)進行補充實驗,對論文進行修改后再次投稿并獲得了肯定的回復,該成果最終順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
在麥立強教授指導下,趙云龍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國際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并獲得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挑戰(zhàn)杯特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等眾多榮譽稱號,并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親切接見!胞溋娊淌趯ξ覀兊年P懷和信任,不僅僅體現在實驗科研中,還包括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事業(yè)的態(tài)度和對科研的執(zhí)著”。談到自己的導師麥立強教授,趙云龍充滿了敬佩和感激。
在指導本科生方面,麥立強教授也可謂碩果累累,指導的本科生先后獲“挑戰(zhàn)杯”全國特等獎(1次)、一等獎(1次)、二等獎(4次)、“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3次)、全國首批“小平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等榮譽。其中“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按照鄧小平同志遺愿設立,是我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的最高榮譽,迄今為止武漢理工大學共有5位同學獲此殊榮,而其中3位獲得者都來自麥立強教授團隊。同時,這些學生畢業(yè)后也大多選擇在麥立強教授團隊繼續(xù)深造,充實了麥立強團隊的人才陣容。
本科生熊方宇同學在麥立強教授團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先后完成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和自主創(chuàng)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項目各1項,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2項,在國際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4篇,曾獲湖北省第十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第十四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全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標兵”、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多項榮譽。博士生石長瑋本科期間也曾在麥立強教授的指導下參加挑戰(zhàn)杯比賽,為了得到預期的性能,他努力探索、不斷改進方案,然而結果卻不盡如意,心灰意冷之際,麥立強教授給了他及時的鼓勵和指導,并說到:“做科研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過于計較眼前的得失!苯涍^冷靜思考和仔細分析,石長瑋發(fā)現,恰恰是這些無數次看似毫無作用的失敗為他指明了新的途徑,讓他看到新的曙光。2014年,在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麥立強教授指導的新型納米儲能器件團隊榮獲全國首屆“小平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這正是對團隊齊心協力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褒揚,而石長瑋同學就是這個小平團隊的主要成員。
寓教于研 激發(fā)科研潛能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麥立強教授課題組致力于營造和諧融洽的育人氛圍,實行“寓教于研”的教育理念,倡導科學思維新風,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激發(fā)他們的科研潛能。
“暢所欲言”是麥立強團隊的一大特點,即使在實驗室的走廊上,也都可以看到成群的本碩博生在一起暢談交流!敖涣髟趯W術研究中是至關重要的,同門師兄弟經常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因此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不僅解答了他們的問題,自身也能產生新的想法,彼此共同進步” ,博士生魏湫龍說道。在其博士期間,他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國際期刊上發(fā)表發(fā)表SCI論文40余篇,連續(xù)三年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了2016年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派出項目,已前往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一步深造。2016級博士畢業(yè)生牛朝江也是麥立強教授團隊優(yōu)秀博士生典型代表,他博士期間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Nano Energy、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國際頂尖期刊上發(fā)表發(fā)表SCI論文30余篇,現將前往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合作交流與訪問。課題組每周的組會,是麥立強教授與團隊所有學生深入交流的時間,在組會上麥立強教授課題組一貫秉承的是“英文匯報、英文交流”的模式,在組會上每一名同學都會輪流做匯報,麥立強教授為學生們解答疑惑,并為后續(xù)實驗提出建設性意見,引導他們作進一步的思考,在加快學生科研進展的同時,也鍛煉并提升了學生們的英語口語水平,這也為優(yōu)秀學子以后在國際學術大會上充分展示自己奠定了堅實基礎。本科生熊方宇回憶他第一次組會匯報時說道,“在匯報前我十分緊張,是麥立強教授一直鼓勵我、耐心引導我才慢慢輕松下來,完成了匯報;叵肫饋,匯報經歷讓我的演講口才、歸納能力以及膽量都得到了鍛煉” 。他說,“是團隊對本科生的重視給了我發(fā)展的舞臺,讓我在不斷的挑戰(zhàn)和激勵中快速成長起來”。
目前,在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麥立強教授指導已畢業(yè)碩士18名、博士4名,其中4名碩士的學位論文評為湖北省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副教授的胡彬、現任武漢理工大學副研究員的安琴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博士后徐林都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且在麥立強教授團隊,充斥著一種優(yōu)良的“傳幫帶”傳統,高年級的師兄師姐把自己的實驗技能、經驗等傳授于低年級的師弟師妹,幫助他們快速的入門,使得團隊的各項工作都得到良好的運轉的同時,也促使在其團隊中會不斷地涌現出優(yōu)秀學生典型。
搭建平臺 拓寬科研視野
“茍不自滿而中止,庶幾終身而有成” 。麥立強教授始終要求學生不要僅僅滿足于現有成就,要與國際接軌,不斷拓展視野。為此,他積極為學生搭建國際化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到國際合作項目中,并支持優(yōu)秀中青年學者到國外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深造。目前已派出10余名優(yōu)秀學生到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等世界頂尖高校開展合作研究和深造。在“走出去”的同時,團隊還引進海外優(yōu)秀青年學者,分別從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等著名高校引進“青年千人”周亮研究員等4名優(yōu)秀人才加盟。此外,麥立強教授經常邀請本領域國內外著名教授為學生報告,如美國哈佛大學Charles M.Liber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大型報告,領略名師風采與前沿方向,拓寬學生的思路和視野。近三年來,在團隊全體師生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法先進材料研討會”、“第十屆中美華人納米論壇”、“自然能源國際會議”等國際重大學術會議,并在國際上取得了深遠影響。
在為國內的學生提供國際化平臺的同時,麥立強教授還以其強大的科研實力和人格魅力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留學生,被長江日報譽為“外國留學生追著的武漢名教授”。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阿米爾與麥立強教授相識于一次國際會議,在聽了麥立強教授的報告后,他便渴望能夠到麥立強團隊攻讀博士學位,從美國一直追到武漢,在麥立強教授的推薦和學校的幫助下,他拿到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留學生獎學金,如愿考入我校。剛進到麥立強團隊時,由于語言不通,阿米爾與團隊其他成員之間溝通很少,以至于實驗進度停滯不前,心情低落。在了解情況之后,麥立強教授及時疏導他,教導他以嚴肅活潑、膽大心細的態(tài)度進行科研探索,還親自指導他做實驗,安排英語較好的學生與他交流,幫助他解決難題。最終,阿米爾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了以他為主要完成人的論文,幾位國際審稿人對文章做出了高度評價,并獲得武漢理工大學首屆留學生科研成果獎。
麥立強團隊由當初的小荷初露尖尖角,正發(fā)展為成在納米能源儲能材料與器件領域的前沿科研團隊。但是他們并不滿足于現在,麥立強教授仍將繼續(xù)為學生搭建攀登學術前沿的階梯,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巨人之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項攻讀在職研究生提升自己,進而在職場中獲得更多升職加薪的機會。上海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網絡班兩種授課方式可選,其中面授班均在學校上課,雙休日其中一天授課,法定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課;網絡班即網絡遠程學習,學員通過直播課堂、錄播回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采取資格審核方式入學,無需入學資格考試,免試入學。在職研究生報名條件是: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學位后滿三年(原專業(yè)不限);雖無學士學位但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者。滿足條件的學員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報名申請材料進行報名,完成全部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可獲得結業(yè)證書;后期結業(yè)后可報名參加申碩考試,只考外國語和學科綜合2門,滿分均為100分,學員達到60分及格即可通過考試,學員通過考試并完成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
詳情>